一、案例简介
为对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后与戴姆勒奔驰、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融合,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开展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合作,校企围绕智能与新能汽车类专业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型劳动者培养,提出“ 标准引领、体系集成”的实训体系,打造了专业人才培养“校内工厂”,形成了“工匠工坊”式校企育人模式。促进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类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
二、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专业对接产业链,协同育人提升质量
依托政府、行业支撑,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与戴姆勒奔驰、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理想汽车、吉利汽车等1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汽车专业对接以上知名企业的生产制造、研发辅助和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岗位,成立面向售后服务的订单班8个、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3项、运行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以实境、实岗、实战训练为特色,采用“教学生产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员准员工一体”的工匠工坊式人才培养模式,聚焦现场工工程师人才培养,聚焦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劳动者培养。
构建“四递进”的分段式教学。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岗位实习“四个递进”阶段教学组织模式。四递进的第一阶段(融入)启迪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对企业文化、专业技能有效融入过程;第二阶段(认岗)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行业产业应用;第三阶段(跟岗)培养学生面向专业技术岗位的综合素质、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第四阶段(顶岗)着重解决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协调组织、数字化技术综合实践应用等,“四递进”既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岗位成长需求,是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
(二)课程对接岗位群,重构能力递进培养体系
依据企业新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引入企业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技能大赛和1+X认证,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阶认证等级体系,结合国家强制标准、国家行业推荐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或者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将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素质要求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对职业岗位的新要求,重构注重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共创“一引双驱、三实四练”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组织。以培养技臻至善汽车新工匠为目标“引”领,引入教学项目,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订单班学生“学员准员工一体”的优势,引入企业平台累积员工积分策略,“积分评价驱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增进职业认同。综合运用VR虚拟仿真、数智品检等智能化技术技术,打造实境、实岗、实战环境,开展理虚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虚练-实练-赛练-证练,固标-夯技-求臻-至善,突破重点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三)校企师资融合,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实施“师资融合”,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学校教师是企业认证培训讲师,企业师傅是学校兼职教师,校内教师推进教学进度,企业师傅拓展教学广度,通过师徒结对,精进实操技能,传承工匠精神,实现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入选订单班,即获得企业准员工身份。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成果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端紧缺人才
目前基地已陆续开展了戴姆勒奔、小鹏汽车和比亚迪汽车订单班学员的培训、中小学生研学体验、教师技能提升培训、小鹏汽车北方地区员工技能培训等活动。订单班学院100%到达校企合作企业开展实习和就业,宋明帅、赵腾超等我校订单班多名毕业生已成长为企业骨干。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在校企合作基地能力上得到了提升,连续5年在山东省技能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毕业生在企业优质改善案例评比中获奖,发挥了基地培养人才的榜样作用,树立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标杆。
(三)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助力企业技术研发
基地已为企业培训100余人次,其中技术骨干及班组长50人,为企业技术革新和迭代升级提供稳定人才储备。基地校企双师团队现已联合完成多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改进,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同时这些研发技术也应用在教学中,开创了校企联合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新模式和新赛道。
利用校内外平台,数智赋能全过程精准评价,构建“三纵四横、积分驱动”评价体系。企业深度参与考评,利用企业积分,促进主动学习和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