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典型案例 >> 正文

案例二:“四力”激活红色引擎 “五融”践行强国使命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30 [来源]: [浏览次数]:

一、案例背景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智能汽车工程系教学管理党支部现有党员2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双师”比例超过80%、80%以上党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设书记 1 名,副书记 1 名,组织委员,宣传统战委员,纪检委员共 3 名。支部有山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1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烟台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烟台市“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先进个人1人,烟台市先进个人1人及20多项院级荣誉。

2023年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通过、2021-2022 年智能汽车工程系教学管理党支部连续2年获评学院“先进党支部”、2023 智能汽车工程系教学管理党支部获评学院“五星党支部”、2023年支部党员教师组成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队命名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支部所在学院党总支部成立山东省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工程与应用新技术研发中心等。

二、主要内容及做法

(一)擎力青年思,凝聚报国“向心力”

在“红色长廊”“红色印记”“红色记忆”思政教育阵地中,支部带领师生开展党史、校史、院史学习;组织师生常态化开展“国旗下的讲话”等党员主题教育:烟台干部学院栖霞教学基地—胶东抗大教学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支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资源、节节课堂有思政内容,通过集体备课、评选典型案例、建设示范课程等举措,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支部党员秦娟负责的《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技术》入选学院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擎力青年说,增强奋斗“原动力”

支部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构筑宣传阵地,打造“说”的载体,挖掘党员先进事迹,树立先锋模范和典型,讲好擎力故事,培育堪当大任的擎力青年。

支部充分挖掘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政育人、技能比赛等各个领域的先锋模范事迹,打造“擎力之星”;线上线下立体化推出“擎力故事荟”,通过定期举办宣讲会,融合官网、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讲好“担当实干、模范代表”的故事,让师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引导全体师生见贤思齐,不懈奋斗。

(三)擎力青年行,激发成长“驱动力”

一是开展“主题党日十”,丰富“行”的活动,党员师生立足专业,增强服务意识,增强支部在师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充分彰显擎力青年不怕苦、肯吃苦、敢担当、有作为的“擎力精神”。

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主题党日十志愿服务”活动。支部教师党员担任指导教师,带领“汽车6S服务社”十年如一日,为全校教师和周边群众提供汽车保养、检修服务,服务群众达5万多人次。

(四)擎力青年创,提升发展“加速力”

一是搭建“党小组十业务”模式,激发师生“创”的热情,把组织建设在工作团队上,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支部党员围绕学院发展,分领域带领全院教师团队、学生社团,投入各项学院中心工作中,推动事业加速发展。

二是创新校企共建模式,提出“组织共建、业务共融、师生共育、成果共享”的共建思路。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我们与汽车行业内理想、小鹏等知名品牌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发展。

三、成果成效与经验总结

支部将继续围绕“党建铸魂、匠心聚力、行业赋能”的建设思路,坚持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坚持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同向同行,统筹规划设计“五融合”,积极探索支部建设发展模式,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一)“党建铸魂、匠心聚力、行业赋能”的建设思路

一是“党建引领,思政铸魂”。支部加强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室建设,深化与思政教育基地的合作,提升团队育人水平。

二是“匠心匠艺,大师聚力”。支部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大国工匠为引领,以我校技术能手为标杆,培养教师尊技崇艺、潜心匠行的精神,提升教师工匠精神和技艺。

三是“行业为本,实践赋能”。与汽车行业内理想、小鹏等知名品牌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专兼结合、背景多元、融合共享”的教学团队,推动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发展。

(二)“五融合”整体规划,党建引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一是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推动校与企的融合。支部按照“组织共建、文化共融、师生共育、成果共享”的思路,推动校企党组织共同建设,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交融,专兼职师资队伍互聘互培,人才培养共同参与。

二是以红色教育阵地建设推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支部推进线上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打造线下实训中心红色教育阵地,使其成为传道授业、磨炼技艺的教学场所,立心铸魂、锤炼品格的熔炉。

三是以“三全育人”示范院系建设为平台推动知与行的融合。支部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联动,实现校企全员育人;推进第一、二、三课堂交互融合,建设一体化育人平台;将新生人学到离校划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实习期、就业期四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