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典型案例 >> 正文

案例一:青春心向党,囊萤青年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30 [来源]: [浏览次数]:

一、案例简介

“囊萤青年”取“囊萤”二字,源于“囊萤映雪”,其是中国古代勤奋好学精神的典范,旨在激励同学们勤学苦读,向党团组织积极靠拢,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宣讲团是由智能汽车工程系团委于2023年9月6日成立。现宣讲团人员组成共60人,其中团员60人;递交入党申请书60人,入党积极分子45人,预备党员6人,25位同学担任班级内团支部书记,多位同学获得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称号,是党团坚实可靠的后备军。

二、做法及成效

(一)宣讲成员选拔

选拔元素多样化:从智能汽车工程系内6个不同专业、3个年级中选拔具有良好表达能力、扎实知识储备和积极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干部、团干部、入团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等,以党建带团建,将队伍中各元素成分合理搭配,入团积极分子及入党申请人占比100%,形成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系统培训精准化:针对宣讲团成员开展系统的培训课程,包括演讲技巧、稿件撰写、党的理论知识深度解读、时事热点分析等方面。邀请学院团委宣传部部长孙晓辉、马克思主义学院科长王青等进行授课,举办演讲技巧工作坊,从声音控制、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开展青马培训班及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红色小喇叭社团、海风兄弟志愿服务队等系部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理论体系。

(二)宣讲内容构建

调研与选题: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生源地特点进行基层调研,按照不同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同学生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关注点,以此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线上线下社会热点、各个地方特色文化等确定宣讲选题。

素材整合与创新:整合多种红色素材,党史资料、革命家真实案例、革命战争统计数据、红色精神文艺作品等融入宣讲内容。如将胶东文化114暴动-打响胶东革命第一枪、王懿荣壮烈殉国、沂蒙红色精神--沂蒙红嫂等案例融入宣讲。

(三)宣讲渠道拓展

线下多场景覆盖:走进本校周边的西关小学、崇文中学、懿荣中学等教育场所;清洋街道、张格庄镇、星河城社区、福山义警协会等社会场所开展面对面宣讲。通过开展爱国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宣讲活动,宣讲相关党的政策理论、经典案例、非遗故事等。

线上多平台传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 “梦立方”抖音号、线上平台-“智能汽车工程系”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线上宣讲。制作爱国、红色故事等短视频,如将内容拆分成若干个短视频片段,每个片段聚焦一个核心观点,通过动画、人物访谈及情景演绎等形式生动呈现,发布在抖音等系部平台。

(四)宣讲受众层面

知识普及与观念转变:不同受众对党的理论政策、国家大事、社会发展动态等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如通过“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活动,据统计调查,社区居民对相关党的理论知识的知晓率从之前的60%提升到80%以上;在“大手拉小手”活动中,中小学学生对中国感动人物的认识度从几个升至几十个,并积极学习先进榜样的精神,这也成为了他们鲜活的作文素材。

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宣讲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增强了受众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宣讲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激发,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踊跃报名参加国旗护卫队,争相自荐主持国旗下讲话。据统计,入伍意愿呈现倍增效果。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挖掘和宣讲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像一些濒临失传的“胶东大饽饽”“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王懿荣精神等地方民俗文化在宣讲过程中得到重新关注,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到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现场观摩学习与传播。

三、成果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目标与定位清晰明确

“囊萤青年”宣讲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清晰的目标,是为了传播特定的四史及传统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如以传播红色文化为目标,聚焦本地的红色历史、英雄事迹等内容,确保宣讲活动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二)学习与自我提升持续深化

“囊萤青年”宣讲团对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及学校周边社区群众等群体中的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宣讲团成员在系统的培训体系下,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宣讲技能,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如在传播科技知识,学习感动中国科技人才事迹中,既能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更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学生们纷纷踊跃参加各种发明创造,结合本专业前沿科技发展实际,激发创新思维,创作全新作品,写专利,打比赛,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

(三)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双向共行

“囊萤青年”宣讲团紧扣“来自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用鲜活生动的素材、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阐述工作,不断厚植广大青年对党的信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